羌族碉楼平面设计图纸
诗韵日记之十七昔羌碉主防寨安今多为存物储粮之用阳灿石坚碉如楼,鹊巢林筑勿堪愁。碧云天际无风雨,羌笛羊咩声叫悠,昨涉谈羌族有三宝,其碉楼最为直观,步入羌地,处显碉楼,那日,幸遇阳灿气爽,天蓝云白,山青水秀之极好天气。远望那阳光映照下之座座石砌碉楼,更觉巍然屹立之感,羌砌碉楼,昔本出于防卫功能,犹鹊筑巢于树,高于上,四野阔,防与卫定保安全。

西藏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荒原上的石堆成为人们建筑房屋的主材。藏族人用石块石片垒砌出三四层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房。碉房虽然年代久远,但在房间的功能分配上,却一点儿也不逊于现代的别墅楼房。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

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地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秦献公徒“三苗”,汉武帝逐诸羌,羌人自河曲草滩南下岷江,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镜头推出了江源极地森严林立的羌族石碉楼。今日,面对这些耸入云天,俯视石壁的神秘建筑,我们依然能够捕捉到当年“羌管幽幽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情景。石碉,冉驶语称邓笼,党项语称忽弄。对付高寒,防御侵扰,以及岷山峰谷取之不尽的石料,使那些穿云云鞋、着青衣的羌民以及他们的先民得天独厚,建造了在华夏大地上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别具一格的居室。
西南夷列传》一类史籍,生活在县境内的冉驰、戈基人这些与今日羌民有过源流关系的先民以及当时的西山十八部落都居住石碉,推算起来,说这些石碉的产生有二千多年不算长。而《华阳国志》则记载了这些住在石碉中的居民夏秋如何入蜀为佣,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苹果农副产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楼,记录了羌民族勤劳、艰辛、纯朴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使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除非注明,文章均由 兴联广告传媒 整理发布,欢迎转载。